重庆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专家纵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食物与营... [复制链接]

1#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专家纵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食物与营养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专家纵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食物与营养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专家纵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食物与营养


    作者:范建


    文章来源:科技农业周刊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五个坚持:中国特色的食物营养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院士卢良恕


        *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近几年来,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5亿吨左右,人均占有量达到了400公斤。但这仅是初步小康型标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粮食的人均占有量标准应有所提高。


        目前世界粮食贸易额年均只有2亿吨左右,仍有8亿人没有解决温饱,因此,中国的粮食供给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科技部等有关部委就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将投入数亿元资金开展专项研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污染和安全问题,农业部还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确保新时期中国的食物安全。


        今后10年,为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营养改善的要求,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动员和号召全社会力量,把加快食物与营养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食物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建设现代食物生产、加工和市场体系,调整引导我国食物结构向营养、卫生、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力求经过不断努力,使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整体水平能有较大提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要因地制宜,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贯彻落实《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深入研究2020年乃至2030年人口高峰期的食物安全问题,为*府提供战略性、前瞻性的决策依据,保证今后食物与营养发展坚持五个基本原则:坚持食物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适应居民营养改善需要,建立以农业为基础、以食品工业为龙头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坚持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食物质量与安全卫生管理相结合,通过监测、管理,全面提高质量、卫生水平;坚持优化食物与营养结构并与预防营养性疾病相结合,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水平;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发扬中华饮食文化优良传统,全面提高食物发展的科技水平,走有中国特色的食物与营养发展道路。


        农村小康:共同富裕缩影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顾问、研究员刘志澄


        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勾画出一幅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小康社会的蓝图。其特色在于:一是全中国人民的小康。经过20年的努力,将实现人人安居乐业、户户生活宽裕、社会日益祥和,工农、城乡差别显著缩小,贫困人口与地区不复存在。二是全社会的小康。小康社会是一个总体目标,既要求全面建设,又要求整体推进,使*治、经济、精神三大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繁荣富裕的农村,就没有繁荣富裕的城市;没有农民的增收,就没有工业品的广阔市场。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特别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


        首先,要按照现代农业理念建设农业。抓住新世纪农业转型的有利时机,建设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让现代农业为保障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


        其次,要面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这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利用农业发展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全面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特别要引导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形成三个产业的互动机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三,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增收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必须长期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等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的*策。抓住加入


    W


    TO、市场升级换代以及消费转型的有利时机,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这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富的关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历史阶段,解决“三农”问题是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任务。因此,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农业,要加大农业投入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积极落实*的各项农村*策;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护农民的利益,特别是保护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十项措施:


        实现食物供需平衡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梅方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使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从现在起到2020年,人口的继续增长,耕地继续减少,非耕地资源开发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人民收入不断增长,购买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将要迈向富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食物的供需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也是调整食物结构、改善人民营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时机。


        我们必须选择食物消费的结构优化战略,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膳食模式,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以植物性食品消费为基础,适度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在保证必须的谷类食品消费的同时,进一步增加豆类、水果、蔬菜、马铃薯、植物油和食糖的消费。同时要充分注意民族、人群、区域性的差别。


        根据我们的预测分析,到2020年,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将可能接近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膳食营养结构和水平:人均每日供给热能基本维持在2600大卡,人均每日供给蛋白质80克,其中优质蛋白质接近50%,人均每日供给脂肪78克,动物性脂肪占35%。


        到2020年,要实现主要食物的供需基本平衡,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必须实施有效的*策措施:一是引导食物的合理消费,制订科学的膳食模式和营养结构的调整*策。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应地增加农业的投入。三是坚持家庭经营和合作服务相结合的经营体制。四是尽快推进产供销一体化的宏观管理系统的建设。五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六是建立国家食物安全保障及早期预警系统。七是重点加强价格结构的调控以推进食物的稳定增长。八是加快实施“三元结构工程”以提高食物资源的综合效益。九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和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十是优先支持持续农业,推进食物的可持续发展。确保食物的质量安全。逐渐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转变为生态工程的系统建设,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国民营养:纳入法制轨道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葛可佑


        近十多年来,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成年人每日能量、营养需要平均已得到满足,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了明显改善,但我国居民总体营养状况还存在问题,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解决。


        近年来,随着食物消费行为的变化,动物性脂肪食物增加,谷类、豆类减少,与营养失衡有关的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明显上升。1998年卫生总费用已达3884.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8%,如不能有效预防,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7.28%,接近目前加拿大和英国的水平。


        就儿童来说,我国青少年体格发育还有明显差距。0-5岁的儿童身高达不到标准的城乡分别为20.3%和35.8%,体重不足的分别为5%-8%和20%,7-18岁的男女学生分别有26.9%和28.3%营养不足,分别有9.82%和7.7%超重或肥胖。同时,全国营养调查资料表明,儿童蛋白质、钙、铁、锌及维生素


    A和核*素等营养素的供给明显不足。其中,缺铁性贫血是我国最普遍的营养素缺乏病,影响各个年龄人群。研究证明,儿童时期营养不足可使智商降低15分,成年后劳动生产率下降10%,还影响其心理承受能力和机体免疫力。


        要解决营养不足和失衡可以通过调整膳食结构,合理摄取营养。1997年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提出了合理建议。同时,在主要食物中适当强化普遍缺乏的营养素,尤其是微量营养素是一种有效补充。我国近年来已经开展了多项营养改善工作,如《大豆行动计划》、《牛奶行动计划》及《学生营养餐计划》等,但很难做到协调有序的持续发展。因此,居民营养健康状况的改善,还需要通过法律保障。1992年世界营养大会宣言提出,改善国民的膳食营养是*府的职责。许多国家认识到膳食营养对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制定法规、营养教育、食物补贴等多种途径来改善本国居民的营养状况。我国也应积极推动营养立法,早日把国民营养改善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和国家发展规划。


        参与竞争: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李里特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先进农耕文化的代表,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壮大和发展。近代中国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相形黯然,但饮食文化依然熠熠生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氛围和环境上,中国传统食品是这一文明的代表之一。两千年前的淮南王发明了豆腐,三国时期发明了馒头,唐代又开发了面条、点心等,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在看到这些辉煌历史的同时,中国饮食文化也面临着挑战和危机。许多传统食品面临失传,洋快餐影响年轻一代的饮食习惯。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以传统的饮食文化来影响其他国家的饮食消费习惯。


        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认真对待中华文化遭遇的危机。世界各民族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加入


    W


    TO,一个重要战略就是发扬民族文化,强化具有民族特色的消费氛围。由于生活习惯、消费模式,甚至经济结构,无不和文化密切相关,许多先进的国家十分重视技术和文化的统一,保护和发扬自己的食品文化,甚至把它作为维护民族权益的方式。无论东方饮食或西方饮食,都有自己深厚的文化、社会根基,如果失去这个根基就会面临危机。


        中国农产品、食品的消费倾向与广大农民的利益紧密相连,十六大报告中提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弘扬民族文化,开发传统食品,确立这些食品原料的特殊规格标准,不仅对保持和发挥我国农业的优势十分必要,而且对调整农业结构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是创新的文化,是先进的文化,也是全世界各民族敬仰的文化。对于这个优势是忽视,还是发扬,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更影响到我国在世界经济、科学、技术领域中竞争的实力。我们应认真分析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现状,系统调查、抢救、研究和开发各地传统食品,为人类再造辉煌。


        膳食营养:缩小城乡差别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许世卫


        从现在开始,我国人民生活要在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协调食物结构,提高人民营养水平,是保障小康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过去的几十年,我国食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食品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食物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全民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3%,居民每天蛋白质摄入量达到70克以上,70%的人口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是,食物发展依然是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核心内容,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数量大幅度增加,10年间,人均粮食、油料、糖料占有量分别增长了11.6%、80%、28%,水果、肉类分别增长了2倍多、1倍多。但由于收入增长不快,农产品市场发育滞后,使食物消费落后于生产。同时,由于食品的加工程度低,营养知识匮乏,居民营养水平的改善还落后于食物的消费与生产,使食物生产、消费、营养发展不协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在保护和提高食物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调整食品工业结构,使食物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营养结构合理协调。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城乡食品消费两极分化严重。2001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为2.9∶1,恩格尔系数相差10个百分点,农村的肉、蛋、奶、水产、果品等消费均低于城市居民。要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变农村营养状况相对落后的局面,就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食物消费能力。同时改善食物购买、消费环境,开拓农村食物市场,彻底解决城乡食物协调发展。


        我国的食物结构目前还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特征。从短期看,食物与营养差异不可避免,也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但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看,最终会带来区域整体效率的损失,直接影响实现目标。因此,要努力加快中、西、东部地区的协调与均衡发展,综合促进东、中、西部居民食物与营养状况的协调。要建立、完善监测系统,了解不同地区的食物与营养状况。加强食物信息建设,建立我国食物安全与长期预警系统,保障全面小康社会合理的食物供给与消费安全。


        全民小康:


        芝麻开花节节高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丁声俊


        中共十六大向世界庄严宣告: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20多年,经历了中华民族的繁荣盛世,经济年均增长9.5%,2000年的GDP达到1980年的6倍以上。这期间,国民经济结构日益趋向合理,对外经贸迅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世界第32位迅速升到第6位。


        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1980年到2002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7.5%和67.7%下降到37.1%和47.1%,农村中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已由30.7%下降到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在实现现代化战略部署中前两步的基础上开始大举迈出第三步:在21世纪头10年,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10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坚实基础,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国民收入接近或达到3000美元。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已具备多种有利条件:一是有巨大的潜力和增长空间;二是有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三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建立和健全的市场体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四是有比较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五是有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民群众;六是*和*府成熟的治*和执*经验及其坚强正确的领导,使得推进我国全面小康化有了根本的保证。


        食品工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汤天曙


        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作用。


        食品工业是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加工业之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产业。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加快发展食品工业,能够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也都具有战略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食品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科学规划,全面推进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充分依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产品品种优势,注重对大宗农产品的转化利用,还要加强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的转化利用。


        目前,我国食品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繁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广大消费者对工业化食品的消费要求量增长,消费特点也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多种消费人群产生多样化需求,工业化食品的结构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必须坚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食品工业的区域结构、布局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包装结构,以及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加大调整力度。


        当前,国内外的非食品企业和投资商已纷纷进入食品行业,利用资金和品牌抢占中国市场,并呈进一步发展趋势。我们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使资金和品牌的整合对食品工业的发展发挥有效的作用。


        家家餐桌:年年有鱼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员钱志林


        水产品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对保证儿童生长发育,增强成年人免疫力,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渔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国渔业工作紧紧围绕结构调整,渔民增收,保护资源环境,实现了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2001年,全国水产品总量达到4382.09万吨,比上年增长2.41%。特别是水产养殖比重持续上升,产量达到2726.49万吨,占总产量的62.2%,实现了海洋与内陆捕捞产量零增长的目标,对渔业资源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按照现在渔业发展的趋势,《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今后渔业工作将重点发展水产品质量和水产品消费利用率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为33.8公斤,消费量为11.7公斤,仅占生产量的34.62%。而国际水产品扣除生产鱼粉和腐败变质水产品废弃外,消费量大致占产量60%左右。因此,今后我国要大力改善水产品质量、创新加工、销售思路,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水产食品。


        2010年,要完成年产5000万吨水产品,在海洋与内陆捕捞零增长或负增长条件下,唯一途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渔业,加大发展水产养殖力度。保证质量安全就成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关键是要采用健康养殖高新技术,特别保障水域环境洁净和保证用药安全。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一系列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在开展查处非法生产、经营、使用禁用兽药为重点的全国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活动,落实农业部《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和《食品动物禁用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等文件精神基础上,取得了较好成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水产品质量安全是今后常抓不懈的重点,也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放心吃喝:


        质量安全最重要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教授魏益民


        我国目前在居民的食品消费方面存在日益增长的食品质量、安全需要与现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运输和流通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目前消费领域最为突出的矛盾,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尽早解决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公民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体系。


        食品加工业的主要原料来自于农产品,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是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基础,是提高食品加工企业效益的保证。因此,抓好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从田间地头把好质量和安全关,是当今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的加工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国内其它工业产品相比,还存在技术层次不齐,加工规模过小,布局相对分散,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因此,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食品加工业整体水平的同时,还应大力加强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发挥*府的监督、执法和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的食品质量和安全,杜绝和减少危害公民生命和健康的人为事件。


        今后20年,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部分家庭的经济收入将持续增长,相当一部分人将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居民对营养平衡、食品质量、保健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健全公民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应通过高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培养,相关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计划的实施,公民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小康社会生活水平的公民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体系,保证生活在不同经济水平上公民的营养平衡与身体健康,改善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的营养状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