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难忘黄家峁上读书好 [复制链接]

1#
白癫疯游泳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6318037.html

忆难忘

我是长航退休工程师苏志斌,朋友们都叫我苏工,生在巴东,长在恩施,工作在重庆,如今75岁。夕阳的世界,千金难买!当我们走过学生时代,当我们步入社会,当我们老了,就很怀念母校。恩施高中,是我人生的起点。多年来,老校友不负老师教育,不负同学情谊,难忘恩高,难忘*家峁上读书好。一曲苏工小调传来,描绘恩高原址,追忆高中时代,寄托思念之情。祝新校区小校友后来居上,为校争光!

*家峁,小山包,包下有座石拱桥,龙洞河水波涛涛。

*家峁,小山包,包上开阔风景好,满坡桂花香飘飘。

*家峁,小山包,包上最忆是恩高,书声朗朗在云宵。

忆当年,人已老,天涯海角与山坳,母校你好我也好。

苏志斌.9.9于重庆两江新区

*家峁上

摄于年9月

忆往昔

恩施高中的上课铃声从这颗树上敲响

奔跑在*家峁上

苏工小调《乡情》:

咚咚锵,咚咚锵,锣鼓敲得响,摆手把歌唱。恩施连重庆,清江流长江。山水紧相连,老乡聚一堂。

乡情浓,声激昂,个个乡友好榜样。土家儿女能吃苦,克难攻艰有方向。心安之处是故乡,胸怀壮志在路上!

苏志斌.7.31

作者简介

苏志斌,恩施高中重庆校友会名誉会长,现75岁。从恩高当兵,属退役*人。写日记52年,现仍继续,有日记本余本,重庆晨报曾报道!全文转发如下——

01

长航退休工程师46年写本日记

年04月11日来源:重庆晨报

长航退休工程师苏志斌,朋友们都叫他苏工,生在巴东,长在恩施,工作在重庆,至今口音还是湖北味,“这事蛮困难的”、“我爱人蛮好的”。

在沙区一中附近的家中,他翻着一本日记本,里面夹有一些重庆晨报的剪报,有一张是年9月30日“重庆晨报改版金点子获奖名单”,他获了一个三等奖。他说:“还得了块钱呢”。在此之前,他就以“最让记者称奇”的方式,上过晨报。

老玉米

年8月14日重庆晨报《绝对痴心老玉米》的报道,是这样描述苏工的:

“最让记者称奇的是昨天来到报社的一位老玉米———家住观音岩纯阳洞的退休职工苏志斌。已经60多岁的老苏是一位建设工程造价员,居然是李宇春的忠实粉丝。他摇着一把*桑桑的大蒲扇来到晨报办公室,交给我们一个信封,打开一看,原来是他亲笔写的三页纸超女评论《李宇春,是盛夏夜空中的一颗星》”。晨报当天还在“超粉文本”栏目中刊登了苏工评论:“从一开始,我就喜欢李宇春……”

苏工拈着这张8年前的剪报说:“我蛮有眼力的,李宇春当时还没有进入决赛,我就说她最厉害,后来果然如此。”

信号台

年9月,在武汉空*地勤当兵5年退伍后,苏志斌分到重庆航道局上班。川江给他的第一个下马威,就是一场惨重的船难。

上班不久,他分在年抗战期间建成的牛口绞滩站。所谓绞滩,就是用铁绞盘和钢缆把上水船拉过险滩。“我记得是年,死了好几个人,船长、轮机长死了,还死了两个小孩,是搭船的。”

还是有水手跑出来了,“长航的规矩,船要沉,水手乘客可以跳船逃生,但船长、轮机长不能跑,船亡人亡,自己把自己关在舱里头。我想是这样的。”

目睹惨状,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从重庆到宜昌,川江多公里处处凶险,过去在古诗里读到过,想不到刚参加工作两三个月后,就亲眼见识了穷山恶水、急流险滩的厉害。“现在,三峡大坝是天大的改变,风平浪静,绞滩站没有了,信号台也没有了,航道工人好像在湖泊中工作,比我们好多了。”

现已大量撤除的川江航道八角亭信号台,曾是苏工和同事们的杰作,属于川江最著名的人文景观,至少有两部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和《巫山云雨》以此为背景。“千里川江,有多座信号台,地处荒山河谷和悬岩峭壁,房子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建筑,夏不遮雨,冬不挡风,信号台职工的居住条件太恶劣了。”

他们下去考察后,苏工在重庆航道分局房建房管科,就扑在更新改造川江信号台房上面。两周之内,他们就收到设计方案十多个。最后胜出的是苏工的同事马勋志工程师设计的“八角亭信号台”。

现已退休的马工谦逊地回忆道:“我们当时设计八角亭,是因为可以度视野瞭望。八角亭后面紧连生活区,工人不用淋雨就可在工作区和生活区之间流动。便于醒目,让行船远远就可看见,外墙还贴了红色瓷砖。”

年,第一批6座八角亭信号台,屹立在行船最险要的单行江段。到年,又有50座这样的八角亭散布在千里川江两岸。现在,已湖泊化的长江,已没有单行航道。所以指挥单行道行船上下的信号台大部分已淹没水中,只有瞿塘峡口老关庙信号台还保留着,因为即使三峡工程,也仍没能驯服夔门凶险的流水。

日记本

给我看了他收藏的恐龙和三叶虫化石后,苏工得意地说:“我还有三箱宝贝呢!”他从里屋拖出三口箱子。

他打开一看,我惊呆了,整整三箱塞得密密麻麻的日记本。一箱红皮塑料本,两箱红梅软面抄,总共近本。“这种本子现在已不好买了,我只有到朝天门批发市场去买,6角钱一个,我一买就是10到20个,我的日记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记录,是我一生中最忠实可靠的朋友。”

最早的日记,是他年从恩施一中带领同学们步行去北京串连时写的,“这本日记保存到今天已有46个年头了。从此后,我都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在部队,在长航,退休以后,我都要坚持写日记。”

年的一本日记本上扉页写着“献身于全人类,红心日记”,还有一本扉页题辞写着“在毛主席指引的航道上,让青春焕发出最大的热和光”,这时他刚到重庆航道工作。在文革时代的主流修辞学中,千里川江航道,由于凶滩恶水,由于毛主席曾乘船经过,所以最容易被征用来形容和比喻社会主义革命航程。

从空*地勤退伍第一次踏上这条水上革命航程时,苏工的心情并不像日记的扉页题辞那样明朗、高调,3月11日的日记是一首小诗:“荒山坡、烂草窝。荒坡草难生,羊肠小道贴山坡”。4月13日的日记中,心情主流起来:“高峡峻岭两边排,江水滚滚笑颜开。燕群展翅陪送我,上级调我牛口来。志在长江干革命,心胸广阔如大海。”

他的日记也是一部航道工作志,年的日记曾记载:“在川江航道弯曲、狭窄的地段,共设有89个信号台,它们像马路上的交通民警一样,指挥船只航行。三峡水流汹急险滩多,上水轮到这里很难前进,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在川江险滩上设置了一批机器绞滩船,牵引行轮安全无阻过险滩……”

在革命航程之外,这种日记也是个人的情路历程。年代的友情和爱情,是这样表达的:“怀念我亲密的战友副班长曾照荒,伸过手来吧,我要紧紧地握住,不肯松掉,把头靠近我的怀抱,注视着你,那明眸的眼晴,红圆的胖脸。我想念着你,就像我失掉了力量。”

3月22日的日记则记载着当时的爱情:“这是一个纪念的日子,就是在西陵公园里,我与凤志决定的终身大事。说是命运注定,说是天地缘因,到不如说是生活中巧合,是美妙机会合成!一样的性格,一样的命运,这二十多年的历程,我们不约而同,携手并进。美妙呀,青春,我们共同思想,感情,就如同是一个人!让我们成为终生伴侣,白头到老,幸福一生!”

但这段爱情后来并没有发展成“终身大事”,与苏工白头到老的,是他年在重庆娶的百货公司的漂亮姑娘夏渝芳。“我们到现在感情都蛮好的,她完全是《渴望》里面刘惠芳式的女人,我们一家蛮幸福的。”

文/重庆晨报记者马拉

02

73岁女婿赡养百岁高龄岳母,52年写了本日记

本文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照顾岁高龄瘫卧在床的岳母几十年如一日、一生爱岗敬业写了本日记……这位老人名叫苏志斌,今年已73岁。7月10日,在两江新区举行“年度最美家庭”揭晓活动中,住在民心佳园社区的苏志斌一家成功当选。

苏志斌以身作则的同时,还注重家训传承,要求儿子谨记孝顺,勤俭,有责任心。

最美

“年度最美家庭”

揭晓活动现场

照顾瘫痪在床的百岁岳母

△苏志斌、夏渝芳夫妇

在揭晓活动结束后,苏志斌接受了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采访。他是长航退休工程师,岳母罗素卿在今年3月23日满了岁。

他介绍说,岳母老人沒有文化,没有正式工作,给人洗衣做过家务,在茶厂做过选茶临工,为车场看守停车打过杂,靠着微薄收入养育了9个儿女,“我妻子夏渝芳在9个儿女中排行老二”。

年岳父病逝后,岳母与苏志斌共同生活。90岁后,岳母瘫痪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都是苏志斌两口子全全护理,喂饭、搀扶、洗头、洗身和更換尿不湿……

“虽然我们也都70多岁的老人了,但为尽到我们的孝心,就算再累也无怨言。这是作为后辈的一种责任。”苏志斌说,他父母早逝,作为儿子没能给父母端茶送水,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大遗憾。“而今,岳母就是我的妈妈,我们都应该好好孝敬她!”

52年坚持写出本日记

在照顾老人之余,苏志斌还有一个爱好就是记日记,52年来他一共写了本日记。

在苏志斌家,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看到了他的三箱宝贝,全是塞得密密麻麻的日记本。一箱红皮塑料本,两箱红梅软面抄。

“我的日记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记录,是我一生中最忠实可靠的朋友。”苏志斌说,最早的日记,是他年开始写的,“这本日记保存到今天已有52个年头了。从那时开始,我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

他的日记,书写着他的奋斗情怀。年的一本日记本上扉页写着“献身于全人类,红心日记”,还有一本扉页题辞写着“在毛主席指引的航道上,让青春焕发出最大的热和光”,这时他刚到重庆航道工作。

他的日记也是一部航道工作志。年的日记曾记载:“在川江航道弯曲、狭窄的地段,共设有89个信号台,它们像马路上的交通民警一样,指挥船只航行。三峡水流汹急险滩多,上水轮到这里很难前进,在川江险滩上设置了一批机器绞滩船,牵引行轮安全无阻过险滩……”

家训是他儿子成长“标尺”

苏志斌夫妇有一个儿子,名叫苏瑞,今年44岁。

苏志斌告诉记者,“儿子在上海工作,虽然工作繁忙,但是每年都会多次回家陪伴我们,这跟我们的家训有关,从小我们夫妻就要求他谨记家庭兴旺必须做到孝顺、勤俭,有责任心。”

因为从小灌输这种思想,苏瑞从小就非常懂事,会体贴人。虽然不能长时间陪在父母身边,但是每过两天就会打电话给父母,询问他们身体状况以及生活方方面面。

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尊老育幼、爱岗尽业、注重家训传承,因此,他们成功当选为“年度最美家庭”。

据了解,自年开始,两江新区年年坚持寻找群众身边的“最美家庭”感人故事。本次活动中,共揭晓了35户“最美家庭”。(上游新闻记者杨野实习生黎盛荣)

链读:*家峁

永远的伊甸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