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闻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揭秘没女大翻身怎样做一档成功的极品节目klierluo
TUhjnbcbe - 2020/6/20 14:18:00

揭秘"没女大翻身":怎样做一档成功的"极品"节目


揭秘"没女大翻身":怎样做一档成功的"极品"节目


Time 2015-09-16 11:11:53 情感驿站


  恋故事


没女们翻身后的样子。心理学家、运动专家、企业教练,美容、纤体、减肥……每个人的改造费起码50万。


T oby。


琼姐。


Meggie。


阿珊。


阿cat。


阿怡。


阿银。


南方都市报8月21日报道 无线前两年相继制作了两档“盛女求爱真人秀”《盛女爱作战》和《求爱大作战》,当年引起全民热议,节目中几位极品盛女一度雄霸全港娱乐周刊的封面和头条,蔚为壮观。今年8月无线再次推出全新真人秀《没女大翻身》,这回改造的是七位被形容为“没女”的女性(即没样貌、没身材、没学识、没成就等的N没女性),并集结了一班手法另类的导师,誓将她们蜕变成自信美人。所谓真人秀,秀不惊人死不休,节目一开篇就无情抨击“没女”的“七宗罪”,指她们已犯下人类能犯的所有罪——包括懒惰、公主癌、黑面神、恶妻、乡下味、自暴自弃等,连生得丑也是罪,之后七款极品没女粉墨登场,导师声色俱厉,还会用到“心灵治疗剧场”等戏剧性手法,让没女剖白自己活得一塌糊涂的人生、渲泄性格阴暗面与心理负能量,过程带血带泪,又惊悚又刺激。


《没女大翻身》播出两周以来,不但成为香港城中热话,朋友圈、群、facebook的讨论焦点,平均收视也一直保持在20点之上,最高收视一度达25点,在晚间22:30非*金档表现可谓神勇。但节目也引起各界争议,学者文人、专家医生、圈中明星名人等纷纷现身说法,或力


赞或炮轰,成为一场跨娱乐圈的全民讨论(讨伐)热潮,情形与当年《盛女》、《求爱》如出一辙。


一档真人秀节目,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这么多极品选手和奇葩导师?又如何聚焦最火辣的话题,直掐社会问题的G点?哪怕世人皆骂,非要用最夸张、最剑走偏锋的手法,才能激起全民吐槽欲吗?南方都市报记者就节目引发的种种争议,找到《没女》、《盛女》、《求爱》这一系列香港女性真人秀的节目编导岑应接受独家专访,将她“点样做出一档成功极品节目”的心得赤裸裸地还原在观众眼前。


人上哪找啊?


●上街找,专栏招……其实真的不难找


看过这档节目的观众,很多人都会问:编导怎么能找出这么多奇葩的女人出来?我们也把这问题抛给岑应,谁料她答:“其实一点都不难!这些人在社会中太普遍了。很多人觉得她们是假的,她们真的都是真的,她们也没有大家想象中这么难找。我这次的没女招募,第一,我亲自去街市、社区找的,街上卖菜、卖豆腐的妇女,我都会和她们聊天,就像我当年做新闻记者挖新闻一样;第二,我通过美容达人Queenie(注:节目其中一位导师),在她的专栏招募,很多看她专栏的女士都是想整形变靓,想某种程度上改变自己,这正符合我的要求;第三,将我以前在新闻部拍摄的个案回炉再用。从这三个渠道,我约见了过百名女性,最后挑选了这七位。那100多位没选上的女性,她们也有很大问题,负面信念,整天埋怨自己的问题是社会、上天、命运的错,而这七位,正是浓缩了她们身上最大的问题。”


人为毛肯呀?


●有保证:不阻你谋生,有专车接送,配合你时间


游说这班没女上节目,费了岑应不少口舌,尤其不少底层妇女,自问知识与姿色都不够,根本不明白点解要她们上镜。“果栏琼姐和新移民阿银,都游说了很久。琼姐曾上过TVB新闻节目《星期日档案》,我觉得她的故事很典型,人到中年,日久失修,顾着打理家务,被老公抛弃、老公包二奶。我当时去果栏找她,她这种劳动妇女,就会觉得上节目手停口停,这不是阻她揾食嘛?她也不是很理解我们想干什么,我就游说她说:‘不会阻你谋生,会尽量配合你的时间,会有专车接送,就当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学习、变漂亮,可能人生从此不一样呢?’琼姐和阿银都是犹豫了很久才答应我们,她们的变化很大,和当初很不一样。”


●有需求:人生过得好绝望,节目至少是救生圈


生得丑的Meggie,镜头一对准她的脸,无论路人还是导师,都会哗一声:“太极品了!”“这么尖的声线,在30几岁人的身上,好像一个世纪大骗案!”已统计不了屏幕外有多少狗血吐槽,屏幕上也充满刻薄的品头论足。为什么她们肯把感情失败、找工碰钉、被人唾弃、活得一塌糊涂的经历,赤裸裸地摆在电视中,让人公审?连她们的家人也愿意陪着“一同受刑”呢?


岑应说:“除了那七位已上镜的,那百多位没机会上镜的女性,都愿意无条件来参加。最大原因是她们已去到一个对人生挺失望、没方向的边缘,她们将我们当成一个救生圈,很想抓住我们,祈求得到辅导和鞭策,得到人生的一盏明灯。如果不抓紧这次机会,人生也是一潭死水;豁出去呢,可能要将自己的私隐公开,但会换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局面。”


●有福利:节目在每个人身上起码花费50万


还有一个关键,被岑应一针见血道破:“更重要是她们没钱,她们都是很平凡的穷人,如果不参加这次节目,根本不可能得到这么多东西!平常要接触这些心理学家、运动专家、企业教练,美容、纤体、减肥服务等,都是极度昂贵的,所以这次有个免费机会有这么多专家帮她们,美容服务每人大约要二三十万,再算上运动教练、专业教练、心理学家的时薪(他们平常时薪是1000~3000港元),节目在每个人身上起码要花费50万。公主癌个案的没女,单纤体服务已达50万。镜头以外,心灵教练也花费了100多个小时在她们身上,真的是去治疗她们,不是单纯为拍戏,单纯为拍戏效果上会看到破绽的。如果没有这些教练,没女想实现坐小型飞机冲上云霄、在街头表演唱歌这些梦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她们为什么愿意公开自己的隐私呢?因为她们得到的要比她们付出的、牺牲的大得多。她们的代价就是要百分百、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感情状态、情绪状态真实地表现出来,如果她们用假的状态欺骗我,我是会把她踢出局的!”


●有代价:同意将辅导过程全透明播出


据悉,所有“没女”参加节目前均与TVB签署协议,确保她们以真实状态示人,同意将辅导过程全透明播出,知道节目播出后的所有后果,包括会有人批评节目或攻击她们。虽然节目未必能让她们成为人生赢家,但可以帮助她们从“没”到“有”,这班没女就豁出去了。岑应透露,“箭猪恶女”阿珊是节目中唯一被踢出局的一位,“因为她中间完全不配合节目,没礼貌一心只想整容。我们想告诉观众,不努力就没有happyending!”


大家为毛又骂又爱看?


●导师聊100多小时,剪出来只有20分钟,温柔的画面比凶的多100倍,但剪温柔的,谁看?


从《盛女》到《求爱》,再到《没女》,每次真人秀的导师团,都会成为全城炮轰的焦点:为什么导师非要把选手弄哭?为什么要逼到她们一把鼻涕一把泪才善罢甘休?为什么导师有这些被友攻击为“奇葩”的伟论?……对于外界质疑导师太恶,《没女》中的声音形态导师刘绮华(Eva)笑言:“我认呀!女孩子都这么说我的。不过我又很照顾她们,Meggie因为想当飞机师而借高利贷,我为了帮她圆梦,找来一架私人飞机,还自掏荷包给油钱,让她一尝冲上云霄的滋味。我是天使与魔*的混合体!”


有组织质疑节目中“心理剧场”的诊断方式,矛头直指节目中的心理学家王海文博士。王博士反驳道:“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不查证事实就公开指摘我?是否排斥‘非我族类’?电影及剧集都经常有关于心理学的剧情,指控有点小题大作了。心理剧场是针对Meggie的反应做对质技巧,令她释放内心黑暗面,我并没有特别严厉,而且在背后也做了长时间的辅导工作。”


导师团被民与专家前后夹击,节目编导岑应感到无辜又不忿:“这节目表面上是一个娱乐Show,其实根本上是一个社会情绪个案,我们公开全部过程,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传统心理学家、社工为了保障私隐和商业机密,心理辅导的方法和过程是不会公开的,大家对内情也鲜为人知。但你不能阻止有人愿意公开,就是一个很好的行业借鉴和比较,看到哪些训练方法才是有效的,也给到传统派冲击和进步动力。”至于导师被轰“太恶”,她就指大家“太天真了”:“节目呈现的是剪辑的效果,始终我们是在做一个真人秀,不是在做一个没有镜头的训练,导师什么方法都会用,有温柔的、有哄的、有循循善诱的,温柔的画面一定比凶的画面多一百倍,不过没被剪辑出来而已,因为效果太沉闷了,他们在背后聊了100多个小时,剪出来只有20分钟,见不到的不代表不存在的。”


听听当事人怎么说,也许更客观吧。“没女”Meggie就曾替王博士鸣不平:“我上看到博士被人攻击,好伤心!镜头前他们可能很凶骂我,但其实背后帮了我好多!不辞劳苦分文不收,才有了这个效果。我以前试过自杀,王博士帮我找出原因,原来是因为抑郁症,才会说谎,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导师都很专业,看心理医生可能要几千块一个钟,我们这些基层人士没钱看病,就算转介去社署,可能要等好多年才换到几个钟见面时间。如果没有这个节目,我可能这辈子都是没女,甚至是过街老鼠。现在我可以说是重生。”


●“大家已习惯重口味,点解放点辣就来炮轰呢”


《没女》播出一周后,香港通讯局(前身是广管局)收到观众逾500宗投诉,无线则表示自己只接到约16宗投诉,指责包括“导师不专业、节目造假、教坏小朋友、不应制作此类节目”,比当年《盛女》、《求爱》收到的投诉已少很多,而且收到6个点赞指“节目反映现实、够真”。高争议性、高话题性的节目,观众总是愈看愈骂、愈骂愈看。《没女》在上的评论也是呈多极分化:支持派的友认为这是一个女性励志节目,给了女性很大启发,引人深思,表示会一边看、一边自省、一边改变;猎奇派的友则表示,“各位选手出场真是极品到爆,集齐都可以召唤神龙了!每个人的故事又不造作,满足了大家猎奇的心态,愿意抱着好奇心看他们改变性格外形命运……”;当然还有“坐等排山倒海的投诉”的质疑派,他们认为节目展示“各种阴暗面,各种赤裸裸的歧视,这是要刷真人秀的底线吗?”


岑应近年为无线制作的几档女性真人秀,个个都“在遍地吐槽中盛开得更灿烂”,她坦言:“这个时代,不用夸张的手法不能吸引大家去看,大家已经习惯了重口味,点解我放一点辣你们就来炮轰呢?我已经尽力采取平衡,开始有用夸张的手法,有一些标签没女的成分,只是用心良苦吸引大家注意,最终目的不是挖苦她们,正正相反,是真的想打救、拯救这群女士。”对于被全城热议(骂),岑应笑叹:“这个世界是很难取得中庸之道的,你又想多人讲,又想收视爆,又要个个都赞,是不可能的。所以唯有自己去做一些思想调节的工作,谢谢你骂我就当是你关注我了。”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无争议,不节目。正所谓想拥有多少簇拥鲜花,就要经得起多少鸡飞蛋打。


编导点解老做“极品”?


●新闻部出身,“没女、盛女”话题专业户


从2009年的新闻纪录片节目《星期日档案之港女·讲男》、《港男·讲女》,到2012年的《盛女爱作战》,再到2013年的《求爱大作战》,到如今的《没女大翻身》,岑应一直对“没女、盛女”话题情有独钟,也活跃在这个群体的圈子里,手上拥有大量个案资源。岑应曾为无线新闻及公共事务科制作《星期日档案》的记者编辑,最擅长探讨两性关系,节目中的七名“没女”不少是出自《星期日档案》曾被访问的个案人物。


“因为我是新闻部出身,一直拍纪录片讲社会现象,所以我对社会现象很敏感。香港女孩性格的问题,从我在新闻部时就开始关注,发展到现在,我发觉它已经是一个根源性的社会问题,但用纪录片模式做会过于正经、严肃,同一社会现象透过娱乐手法包装可以更吸引人、更有话题性,让大家更关注。”


●做新闻时“被动”,做真人秀时“主动”


从新闻部转战娱乐部,从做纪录片到做真人秀,岑应说节目最大的不同是:“《星期日档案》是一个新闻节目,我们不可以介入主人公的心理,我们只可以被动地记录她们的生命,将她们的故事客观展述出来;但现在的真人秀是,同一班主人公,都是社会上的小人物,但是我们可以介入、改变他们的生命,帮她们设计一些训练课程,调整他们的心理,最终扭转整个局面。”


岑应希望观众别以“纯看骚”的心态收看节目,应留意“没女”的奋斗故事,及导师在主角身上所花的心机。“我的心态是希望用没女的故事去感动和她们有类似情况的人。Meggie这个丑女形象,社会上大把,可能没她这么丑,但她的心声也是很多女士的心声。大懒虫阿怡更加普遍,她曾说过一句话:‘我觉得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我连自己都不爱,我怎么会爱人?我存不存在都无所谓,因为这个世界不在乎我存不存在。’这句话在高登上引起很大反响,说中了很多人的心声。但我们的教练用很有力的声音跟她说:‘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你要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是有价值的。’现在阿怡很红,在facebook上很多观众被她感动了,有很多留言,虽然攻击的言论也不少,但很多和她有类似遭遇的女士在她Facebook留言,说从她的个案得到启发和鼓舞,这个就是我做这档节目最希望达到的目的。”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记者蔡丽怡 实习生吴宝君 陈嘉扬


本文地址:

1
查看完整版本: 揭秘没女大翻身怎样做一档成功的极品节目klier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