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热背后的四大隐忧
多重噱头层层转包只为利出国游学宣传诱人、报价昂贵,却有“华而不实”之嫌。调查发现,一些小型游学站堂而皇之地“招生”,卖的却是大型教育培训机构的游学线路。他们将招收的“生源”卖给大型教育培训机构,以赚取“返利”。“中介机构利用旅行社、商会、学校等招来‘生源’,返还10左右的‘利润’,是业内‘潜规则’。”一位北京市留学中介机构的市场经理说,招生”是一家公司,最终和学生签协议、执行项目的往往是另一家公司。上海某知名旅行社负责人表示:一些实力不强的机构甚至还需要我们联系国外的学校,负责他们的交流项目。”游而不学换不来真学识“出国走马观花玩了一圈,并没有学到什么。”不少参加过夏令营的学生向反映。上海虹口高级中学高二学生吴培杰说,15天时间,除了参观学校就是坐车。唯一有作用的是英语学习,来自不同国家的同龄人一起聊天、唱歌、吃饭,但这在国内也能做到。“真没想到女儿的游学摇身变为购物!”去年把女儿送到美国游学的龙女士说,导游将孩子们带到了第五大街、梅西百货购物,女儿买回皮包等各种物品。游学颁证书没有“含金量”针对不少家长将游学视为“微留学”、预留学”的心态,一些机构打出了“国外大学招生秘闻”、颁发游学证书”等广告,并称其证书在未来申请留学时可能会为申请人加分。一位不愿具名的中介公司经理说,证书”类型并不统一,颁发机构更是五花八门。“这些东西看上去很漂亮,含金量到底有多少,行内人往往一看就明白。”监护难到位旅途安全多隐患业内人士向透露,尽管绝大多数游学项目主办机构都会为学生购买相关保险,但只有少数机构会与学生家长签订详细正规的安全协议,承诺对每一个环节全程监护。安全责任书的缺失是许多游学项目的重大隐患之一。去年暑假,江苏南京某校初中生参加英国伦敦游学夏令营,遭同团队大学生殴打。事件发生后,家长试图诉诸法律,却发现此前双方连一纸安全协议都没有。了解到,游学计划的承办方多为留学咨询机构和旅行社,但多以教育机构为名义招揽客户,参团的学生安全保障责任不清。一位曾参与“联合国青年大会领袖成长游学营”的家长表示,游学计划由旅行社购买保险,带队的却是培训机构或院校老师,“几个机构捣糨糊,不清楚出了事要找谁”。新华社北京新媒体专电丁静仇逸廖君袁汝婷傅勇涛暑假来临,不少家长和学生对暑期出国夏令营趋之若鹜。然而,这些以开眼界、学知识等为噱头的暑期游学,是否货真价实?对于少数学生,这种游学或多或少有收获,但是采访发现,不少学生却遭遇了学校、中介和接待方层层转包;名校体验沦为“到此一游”;游学摇身变游览购物等诸多窘境,这些隐忧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