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如何从身边选题写好新闻评论
TUhjnbcbe - 2020/11/2 20:56:00

  在新闻宣传中消息、通讯、新闻图片等体裁担当着舆论导向的角色,而给这些舆论导向更重要的导向则是新闻评论这一体裁。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重型武器”,历来受到各执**、各新闻主管机关的高度重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少领导人物或伟人不仅重视新闻评论的采写和审核,而且还经常以特约评论员身份为新闻媒体撰写评论,旗帜鲜明的阐明观点、单刀直入的表明主张,实事求是的评述是非等等,为新闻舆论导向起到更好的导向,新闻评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什么要提倡和反对?都一目了然跃上台面,达到更好的、更直接的激励、鼓舞、鞭策、抨击的目的。
  可以说,新闻评论是其它新闻体裁无法替代的,它与其它体裁一道,各司其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可以就,没有新闻评论这一体裁,报纸就不是报纸、杂志就不是杂志、电台和电视台就不是电台和电视台、新闻网站也就不是新闻网站了。


  如今,凡是有一定影响的新闻媒体都定期开辟专版或专栏,专门刊(播)发新闻评论,以最近发生的有指导意义、有借鉴意义或警示作用、或发人深省的新闻事实,发表媒体或主管部门的观点和主张,达到更好的、进一步的舆论引导作用。专业新闻媒体是这样,企业新闻宣传也同样如此,无论是企业报纸杂志,或是企业的新闻网站,如果没有或者很少有新闻评论这一体裁,舆论导向的力度就明显减弱,甚至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和导向效果,更有甚者会起相反效果。这是因为:


  一、受众因其接受海量信息和资讯,需要评论作进一步导向。


  二、受众因其不同的人生观,需要评论作进一步的导向。


  三、受众因其不同的价值取向,需要评论作进一步的导向。


  四、受众因其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影响,需要评论作进一步的导向。


  五、受众因其不同的职业和工作性质,需要评论作进一步的导向。


  然而,许多新闻媒体特别是企业的舆论宣传往往注重消息、通讯、新闻图片的采写和刊发,却忽略了新闻评论的作用和功能;或者知道新闻评论在企业舆论宣传的地位和作用,但不知道如何操作和运用这一体裁,丧失了良好的舆论导向时机。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新闻评论“出场”?“出场”后又该如何评说与导向?经过多年的宣传实践工作,我也总结探索出企业舆论宣传中新闻评论应用及撰写的经验。那就是:


  一、在国家出台大*方针*策时,新闻评论要发挥好鼓舞性的导向作用。


  国家在大*方针出台一般都是以消息或通讯的形式出现,不会作过多的议论和评说,更不可能针对个别地区和企业作鼓舞性的宣传,这就需要企业的宣传媒体结合本地区、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从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角度发表评论,达到鼓舞性的导向作用。如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宣传和号召要大力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改革开放30年了为什么还要解放思想?如何去解放思想?企业自身的思想如何更大的解放?这些只有评论才能担当重任。于是,我以《为啥还要解放思想?》为题发表了一篇评论。回答了重庆建工这个强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后,经过纵横比较发现“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离胡锦涛总书记“”总体布置还有很大差距,只有加快发展、更好发展,才能不辜负*和人民的厚望。同时,我在评论中还从如何在方法方式上进行思想解放进行了评说,形成一篇既有理论评说,又有实际操作模式的新闻评论,起到了较好导向效果。


  二、在本行业本地区出台重大举措时,新闻评论要发挥好宣传性导向的作用。


  无论是专业新闻媒体或是企业新闻媒体,都会对本地区、本企业发生的重大改革发展举措,给予及时的、大篇幅和显著的版面(时段)报道,这是完全正确合理的做法,但要起到更好的宣传舆论导向,仅仅靠大篇幅的消息报道是完全不够,广大受众特别是与改革发展利益相关的群体,除通过消息报道知晓改革发展的内容外,还不完全明白举措与自身何干?何以应对改革?应有所作为?这就需要新闻媒体特别是相关的企业媒体发挥舆论导向“接力棒”的作用,利用新闻评论功能和作用,进一步为消息作开拓引导、为导向作导向。

如在年时,时任重庆市常务副市长*奇帆为重庆建工集团做大做强进行了“把脉问诊”,开出了企业必须由“劳力者”向“劳心者”转变的“药方”。对此,我们企业媒体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但接下来10万重庆建工人在这场改革发展巨变中,该如何作为?该如何投身本集团史前的大发展?消息报道不可能完成此任务,只有评论才能担当此重任。于是笔者以《建工人拿什么奉献?!》为题撰写了一篇评论,直截了当提出:“上万建工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触及和解决市领导提及的资金、资质、体制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因此有不少人可能对集团公司的大发展、新改革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再好的思路、再完美的发展举措,都将付之东流!”“在新一轮发展面前,我们必须形成同心同德、万众一心的局面,而这一局面的形成需要每一个建工人立足本职岗位作奉献,求是创新、争创一流工作,这样千千万万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就会又好又快实现新发展。”这样评论就为消息作了延伸性的、宣传性的导向。如果没有评论,新闻报道就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良好效果。


  三、在本企业出现重大改革发展成果时,新闻评论要发挥好激励性导向的作用。


  报道本企业改革举措、宣传本企业发展成果是企业宣传媒体的主要职责和功能,笔者曾翻阅过多家企业报和新闻网站,发现动态性消息报道多,新闻评论少;重大新闻采写得好,遥相呼应的评论很少;新闻编排处理恰当,与之配合的评论编排欠妥。由于少了新闻评论这一“旗帜”和“灵*”,媒体宣传就显得缺乏生机和活力,舆论导向也显得缺少深度和力度。广大受众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受众特别是企业的受众就不会主动的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和配合,舆论导向的激励作用也就显得不够充分和完整。笔者曾经撰写过一篇评论,有较深的感触和体会。
  


  年重庆建筑行业按照市委市*府的指示精神,重组整合了本市最大市*设施建设企业------重庆城建集团,这是重庆建筑行业的一大盛事,两大建筑企业的重组整合,将成为西部建筑领域的一支劲旅。对此,企业各种新闻报道也随之给予大篇幅报道。但是,两大集团的重组整合意义所在?目的所在?今后的发展方向又在何方?这些问题对于消息报道来说不可能、也不能完全回答,只有新闻评论才能回答好、解释好、引导好这些问题,达到正面的激励导向目的。于是,笔者及时撰写了新闻评论《“1+1要大于2”》,明确阐明了我的观点:两大集团的重组整合,不是“1+1=2”,而是要“1+1>2”,这是重组整合的目的,是上级*组织的初衷。“1+1=2”只能把企业做大,不能把企业做强。做“加法”的目的是为了做“乘法”打基础,只有做强企业才能成为所向披靡的劲旅。


  同样如此,重庆建工集团在年6月承接并开工建设了“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工程,该工程是重庆市深入贯彻*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工程,不仅工程量大、质量要求高,而且工期特别紧,有具体的封关运行期限,在企业媒体进行大量宣传后,仍缺少鼓舞性、激励性的新闻评论,作为舆论导向的导向。为此,我及时撰写了评论《不辱神圣的使命》一文,提出“要实现这一目标,全体建工人要有高度的*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抗震救灾的铁*精神,与时间赛跑、与工期争抢,不讲条件、只讲奉献,科学组织,精心施工,把保税港区工程建设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不辱市委市*府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四、在全社会面临种种突发事件时,新闻评论要发挥好引导性导向的作用。


  在资讯特别发达的今天,任何突发性事件特别是灾难性事件,都会在第一时间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从新闻学的观点来看,受众对突发性、灾难性新闻远远超过一般新闻的
  如在震惊中外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种新闻媒体可以说是铺天盖地般的报道,广大受众无不从这些报道中受到震憾和感染。这段时间里,笔者最爱读的文章是《人民日报》的评论专栏“人民论坛”文章。这些文章融思想性和新闻性于一体,高屋建瓴、独树一帜,读后让人在灾难中更加坚强、在悲痛中更加奋发。但是在企业里如何更好引导广大员工的思想情绪、工作情绪?这是检验企业宣传媒体的一道“考题”。


  笔者受指派撰写一篇评论《灾害,考验着我们的实力》就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评论结合我们重庆建工集团在地震发生后20小时,就组织了名各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多台套各种挖掘机、吊车等大型机械设备,迅速投入抢险救援,取得斐然成效,随后荣获了*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笔者在评论中认为“这次抗震救灾表现出来的是我们国有大型企业史无前例的反应速度、绝无仅有的救援规模和力度,无数生命得到延续……这是对我们综合实力的考验,这是对我们改革发展成果的检验,这也是对我们重庆建工‘软硬’实力的综合‘考试’。”“虽然灾害夺去了我们的生命和家园,但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史前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我们从灾害中更加懂得提高和壮大综合实力的重要意义,更加珍惜今天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更加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工作的使命和肩上的责任。”“掩埋好同胞的遗体,擦干我们的眼泪,昂起我们的胸膛,更好更快完成我们的工作,不断壮大我们的经济实力,朝着我们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前进、前进、再前进!”这样的评论让人摆脱悲伤与沉寂,明确活着的人工作和生活的意义,明确我们肩上的责任和重担,达到更好的舆论导向。


  五、在本企业日常管理的重点工作上,新闻评论要发挥好疏导性导向的作用。


  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企业的每一步改革和发展都会出台很多举措,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媒体也相应加大这方面的报道。但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管理创新?如何进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是一般新闻报道不能完成的使命。如果企业宣传媒体只作一般管理创新方面的动态报道,舆论引导的效果就会大大打折扣。如重庆建工集团在年首次迈上百亿集团新台阶后,就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工作,从表面上看是在修订、完善及废止各类规章制度,而实际上是企业的管理水平的一次大提速。如果只报道动态性的管理举措,广大员工就不会真正理解制度建设的真正含义,就不会主动的给予积极支持配合,乃至主动适应和执行新制度。对此,我及时撰写新闻评论《没有“规矩”咋成“方圆”》,文章一开头就用十分通俗的语言“做木工活需要角尺和墨斗;建造房屋离不开经纬仪和水平尺,而企业管理更离不开制度和规章。好的制度和规章,可以让企业越来越有活力。”“新的制度规章执行,可能一时会受到来自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方式的阻力,这就需要我们各级领导率先垂范,提高思想认识,站在企业整体发展壮大的高度,结合各自企业的实际,加大新的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促进企业管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合理,企业才能在屹立不败之地。”


  再如,作为高危行业的建筑业,安全生产一直是企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安全设施的投入等,这些都是企业的宣传亮点,特别是在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度上远远超过其它工作的管理力度,一些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太无人情味了,与现在提倡的人性化管理不相符合。对此,我撰写了新闻评论《抓企业安全生产就要“三铁”》。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一位煤矿领导的话:“安全管理就是用‘三铁’方法,即铁的手段、铁的心肠、铁的纪律,对‘三违’现象进行严厉的处罚,决不能有半点心慈手软,那怕是一个月的工资被处罚完了也决不手软,我们可以从困难补助的角度上给予生活保障,这样安全生产才能有根本保证。”评论紧接着“咋一听,我们不敢相信这种安全管理手段能否行之有效,但我们回头看一看安全事故发生后,一个个鲜活生命瞬间消失,产生着无数个破碎的家庭;看一看那些生活凄凉、孤独无助的孤儿寡母,生活无法自理的缺胳膊断腿的人们,我们就知道当初严厉无情的管理,似乎苛刻的制度规章,又是多么的人性而关爱。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出了事故害三代……‘三铁’是对企业负责、对广大员工生命负责的具体体现,但愿“三铁”成为我们员工生命的‘守护神’。”可以说,这样的评论会一定程度上消除广大员工对严厉安全管理的抵触情绪,也一定程度增加他们主动参与全员安全生产的热情。


  六、在全社会普遍
  如今的网络时代,信息呈几何级爆炸,各种各样的热点、焦点、冰点新闻让人目不暇接。对此,无论是社会专业媒体,或是企业内部媒体,比任何时候都重视新闻评论,不少报纸都不惜人力和物力开辟专门的评论版面,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刊发评论,达到弘扬正气、抨击丑恶、分析得失、简明事理、疏导情绪等目的。试想,在媒体和传播渠道多样化、信息传播海量化的今天,如果没有新闻评论作引导,广大受众该不知如何面对信息化社会。


  比如,现在报刊电视经常性报道官员因贪污受贿而落马,特别是一些手中掌控着人财物等特权的官员成为人们反腐
  于是,笔者结合新华社消息和本行业的实际,撰写了新闻评论《敲响特别的“警钟”》。评论一针见血指出“统计部门是一清水衙门,既不管官帽,又不握钱财,更没有诱人的投资项目,何能成为苍蝇叮咬的对象?但他们手中可开出决定各级官员前途和命运的*绩单――统计数字,由此成为利益交换、权钱交换的众矢之的,其危害程度令人可怕。”“然而我们建筑施工行业也是一个微利行业、弱势行业,手中没有特权,对国家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不以为然,有不少案例证明了不少同志在兢兢业业的工作,就成为行贿受贿的‘帮凶’,成为权钱交易的‘运输工具’,扮演了‘记帐出纳’的角色。”“我们在加大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的同时,更要把加强制度规章的建立健全,不断完善企业运行过程的监控机制作为重点,特别是对一些不易被引人注意的部门、环节和部位,要加大教育、管理和监控,因为‘敌人’也会认为‘最不起眼的地方也最容易下手的地方。”由此可看出,如果受众只是接受社会热点新闻,它的教育和警示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把纷繁多彩的社会新闻与企业自身实际相结合,发挥出新闻评论鲜明旗帜的功能,加以正确的、科学合理的导向,其效果是明显的。


  七、在社会发展进步成果中,新闻评论要发挥好启迪性导向的作用。


  新闻评论除了旗帜鲜明表明观点和态度外,还有开拓思路、启迪思想的作用和功能。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中会产生出许多新生事物,特别是当今新技术新科技产生和运用,对人类社会进步将产生起到不可估量推动和促进作用。我们媒体在大量报道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时,往往忽略这些进步成果对人的思想启迪和思维的导向,如果我们媒体在此方面进行努力,不仅会增添新闻评论的看点和可读性,而且还将增加新闻评论新的内涵。


  笔者就曾经撰写过一篇新闻评论《动车组给我们的启示》,把社会进步成果与企业管理进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思路,达到了启迪性的导向作用。评论开头就是: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然而,前一阵子的全国铁路大提速,“和谐号”子弹头列车以最快公里的时速,打破并颠覆了这一传统的说法。风驰电掣的牵引速度不是靠“火车头”来完成,而是靠整列“动车组”来实现,8节列车中有5节车厢的车轮有各自独立的驱动系统,并产生强大的驱动力,整列火车就尤如5个“火车头”,齐心协力向前奔驰,从而实现了大提速。”随后,笔者思路一转:“过去我们强调‘领头雁’、‘火车头’的作用和功能,但他们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只有把每节车厢都变成火车头,各自发挥作用和力量,大提速才能实现,这就是动车组全新的力量和文化内涵。”“如今,在市场竞争特别激烈的今天,个人英雄、一人包打天下的时代己经结束。
  


  企业要实现大发展大提速,不仅要靠领头雁,而且还要靠团队的力量,有什么样的团队就能打什么样的仗,就能创造什么样的业绩。笔者认为,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能把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出来,形成一支战无不胜的团队,就没有翻不过去的艰难险阻!”类似这样的社会进步成果有许多,我们不妨从中进行筛选和思考,并结合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进行有的放矢的舆论导向,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新闻评论是舆论导向的导向,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作为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不可能没有旗帜和灵*,而是要加以改进和强化,使我们的舆论宣传不仅旗帜鲜明,而且各种体裁相得益彰、交辉相映,从而达到提升媒体宣传的感召力、影响力和说明力的目的。

此文发表于:

.4-5-6期《报刊业务探索》P72、p64(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办)连载发表

.4期《秘书》P24(上海大学主办)

.3期《建筑*工研究》P32(全国建筑*研会主办)

.6期《应用写作》p34(长春理工大学、吉林省写作学会主办)

.1期《新闻写作》P22(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获年度重庆建集团优秀*研论文奖二等奖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长按此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从身边选题写好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