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透彻资深人士对蚂蚁集团的深度思考
TUhjnbcbe - 2020/11/8 0:30:00

近两日,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一事反响强烈。11月4日晚,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也就蚂蚁集团暂缓上市答记者问。

问:11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决定,暂缓蚂蚁集团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同日,蚂蚁集团宣布暂缓在港交所上市。请问中国证监会对此持何态度?


  

答:蚂蚁集团暂缓科创板上市是上交所依法依规做出的决定。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约谈和近期金融科技监管环境的变化,可能对蚂蚁集团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属于上市前发生的重大事项。本着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充分透明准确披露信息,切实维护市场公平公正的原则,上交所依据科创板注册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作出了暂缓蚂蚁集团上市的决定。中国证监会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依法依规做出的决定,同时,与香港证监会和一些境外主要市场的证券监管机构保持沟通协作,共同稳妥做好后续工作。

避免蚂蚁集团在监管*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仓促上市,是对投资者和市场负责任的做法,体现了敬畏市场、敬畏法治的精神。相信这一决定将有利于资本市场长远发展,有利于增强境内外投资者的信任和信心。

以下是关于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一事几位资深人士的独到见解,值得一看!

A君

我到了全国人大,突然看到报纸上说“一行三会”冻结了一家互联网展巨头的网络贷款公司。

我一看材料,说他们3,多亿,我知道他们只有30多亿资本金,荒唐!怎么放了倍。

过了几天我打电话问重庆金融办,我说,你们这个事怎么处理?

他说,三大监管部门在争执。

人民银行说,随便你们怎么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你放大倍总归是错误,所以要停掉。

银监会说,在我的系统里,他来了30多亿,我借他50多亿,一比二点几,完全合规,没问题。

证监会说,在全世界的ABS里(注:ABS融资模式是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底层资产如果是,放一圈,ABS拿了过来,又变成贷款合约,又可以放一遍,没有说过只能放3遍、4遍、5遍。

所以他只要每过一遍,放30遍(因为是互联网周转快)也不违反任何管理规定。

后来我听了以后发表意见,这是神仙打架啊,每个监管部门都没错。我说,人民银行说的对,千说万说那1:10的杠杆也不能突破,资本充足率的杠杆不能突破。

B君

1、相关监管文件不可能是最近才制定的。很可能是半年,甚至1-2年前就开始酝酿的,在酝酿的过程中,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巨头都是全程知晓并参与其中的。

2、马云的演讲和几大部门的监管,置气或者发泄情绪为主要目的的概率很低。马云的演讲,肯定不可能是他自己的手笔,背后有相关创作团队。在演讲之前,蚂蚁应该大致了解相关监管文件可能要在近期推出,所以讲话讨价还价的意味很浓。

3、通过这次监管,蚂蚁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主要有:1)通过四部委的联合监管,完全认证了蚂蚁是一家金融机构。以后蚂蚁就是和全国性银行一样,统一受中国的金融系统监管。蚂蚁不再是所谓身份不明的“科技助贷机构”。蚂蚁可以正大光明的搞金融了。

2)通过此次监管,蚂蚁和其他竞争对手拉开了差距。30亿资本金放3万亿贷款的事情,不会再有。同时,市场再有其他竞争对手想崛起,不仅仅是资本金的问题,光是省内开展业务这个约束条件就要努力很久。而蚂蚁,因为存量的因素,不受上述限制。监管长期来看,保护了蚂蚁的既得利益,打击了拼多多、抖音等金融市场的后起之秀。蚂蚁未来的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有了一定的垄断性。

3)整个互联网小贷市场很大。天花板也很大。蚂蚁作为先行者,优势会很明显。手握3万亿的贷款余额,资本金大概需要3,亿,只要能证明模式可行,募集满资本金,就算这个车票补上了。其他竞争对手一是没有上市,而是先要有资本金,再开展业务,这个募资难度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3、监管层通过这次监管,也得到了他想要的:1)至少保证了市场上不会很快出现下一个蚂蚁,互联网小额贷款群体性风险得到控制。2)将蚂蚁、腾讯等既得利益者和还未完成布局但有实力的参与者区分开,一方面增加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打破了原先铁板一块的局面,为分而治之打下基础。

4、蚂蚁已经确定是金融机构了,那么他的科技公司的估值基础是不是有问题?此次IPO一共才募资亿美元,还不够存量业务的运行。可以想见,蚂蚁也会和银行一样,走上不停大规模抽血的老路。

C君

个人觉得,监管部门对阿里巴巴的管控角度不是互联网小贷这一个单一的具体的业务,监管部门对阿里集团管理的整体思路是将阿里集团视作一个金融控股集团,而且是民营的金融控股集团。所以未雨绸缪,划出红线来。毕竟有安邦和明天的前车之鉴,教训很沉痛。

蚂蚁这些年在创新的路上有些啥石头都要摸一把的感觉。银行的活,他搞了互联网小贷,规模超过了四大行。保险这块,搞了个相互保,规模也挺大,被叫停了。证券这块,他推股权众筹平台。还有余额宝这种类似于公募基金的东西。

创新是好事,只是监管好不容易写了一个安全程序,蚂蚁非要黑一下,这样就不好了。

至于当铺说,都老掉牙的提法了。马云攻击的是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之一的资本约束,这个就过界了。资本约束是金融监管的灵*,是人民银行mpa体系和银保监会监管评级体系的基础,也是蚂蚁金融真正的软肋。蚂蚁金融的杠杆率多高呀。

D君:

1、杭州房价得先跌一波,千百个千万富翁,瞬间变回打工人。几百个亿万富翁,生活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亿万富翁。

2、大强子心中一万个草泥马飘过,京东数科上市估值至少两个跌停,XX数科们正在考虑是否重新改名回XX金融。所有拿金融牌照的互联网公司,都在连夜研究《网贷新规》,50亿资本金啊,MMP~当然这也会加速出清市场中的小公司,说不定反过来利好几大巨头。

3、不需要再争论让金融研究员还是TMT研究员覆盖的问题了,因为不用覆盖了。刚刚兴奋了两天的金融研究员继续回去吃土,TMT研究员又重新投入到半导体行业报告的CtrlC+V中。

4、永远不会再有人相信战略配售基金了,没错,我说的是永远。短短2年时间,连续搞这么两出,第一次CDR伤了银行券商传统客户的心,第二次伤了互联网年轻客户的心。应该把基民的心掰开看看,碎的跟饺子馅似的。

5、中签的投资者之前在群里发过的红包,可算是打水漂了。港股融资打新的投资者,利息找谁要去,扯皮投诉肯定少不了。A股新股申购缴款以后被退回的,上次经历还是15年股灾时,那年,蚂蚁刚刚A轮,估值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

6、银行和蚂蚁神仙打架,一大帮端茶送水的券商遭殃,投行人士哭晕在厕所中,现在回想中信建投(蚂蚁承销团的头)盘中闪崩,真的是“乌龙指”吗?会否再牵出一个内*来?

7、屌丝借钱再也没那么容易了,网络女主播打赏收入大大降低,游戏充值恐怕也会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双十一这说话就到,刚刚完成备货的千万商家,正在瑟瑟发抖。

8、银行信用贷、消费贷费率会水涨船高,门槛也会更加严格,小贷公司大批关门,快被互联网金融干死的民间借贷又会死灰复燃。

9、蚂蚁会不会跑去美股上市?有这种可能,但是障碍非常之大,根据大概率会被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蚂蚁要把所有的审计底稿交给PCAOB,这里头可是十几亿人的数据啊。。。这种国民级公司几乎不可能被允许。包括现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退市/回归也是早晚的事,要不港交所生意也不会这么好。

10、最后一个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抖音、微博上恶心的贷款广告会大规模减少,地铁公交上的扎心文案也会迅速下架。终于可以清静清静了。

其实借钱并不可耻,钱生钱也没毛病,重要的是钱能借给真正需要的人,而不是投喂给控制不住欲望的人。只要蚂蚁的发心是好的(而非仅仅是赚钱),凭借海量的用户和大数据,是肯定能够把这件事干好的,否则,就会酿成中国版的次贷危机。希望,最终蚂蚁和监管可以达成共识和平衡,一起把老百姓(包括股民)的事儿办好。

最后,我还是倾向于蚂蚁仍旧会在科创板上市,并在未来和监管的相爱相杀中继续牛逼下去。

E君:

蚂蚁的ABS不是一般意义上的ABS,基础资产的运行在实时秒级循环购买和根据收益率动态计算折价率的安排下,进不进银行报表跟监管与否没有关系。现有的监管框架确实没办法监管这个业务模式,目前投资人也逐步形成了基于蚂蚁这个平台的混杂了技术和资产的信仰。

确实没办法验证现在是所谓的“大数据”在发挥作用还是“大数定律”在发挥作用。毕竟蚂蚁自己的数据不会放出来,大的周期也还没到消费金融市场推倒重来的阶段。换句话说,在现在这种以体外SPV为主体,以暗箱循环池ABS为桥梁的模式,只要能保证放款的到达率,可以把风险延后到蚂蚁能覆盖的所有信贷用户杠杆都加足再爆大雷,类似于信贷旁氏。当然我相信他们不会这么干。

F君:

G君:

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关于这份文件,翻译如下:

1,类似蚂蚁这种网络小额贷企业,它之所以挣钱,是因为它只出两块钱的本金,就能通过各种金融杠杆手段放出块钱的债,收18%的利息。也就是前期投两块钱,每年就能稳挣18块钱。这生意真是暴利,所以蚂蚁的估值高得吓人。

2,现在规矩改了,蚂蚁必须出16块钱的本金,才能放出块钱的债,挣最多15块钱的利润。这么一算,蚂蚁的本金年收益率从八倍降到了不足一倍。这门生意从暴利变成了普通生意。再考虑必然存在的坏账、管理成本以及其它各种不可预见成本,蚂蚁已经不算一门特别好的生意了。

3,基于这样的原因,游戏规则彻底变了,蚂蚁的整个估值体系都要变,所以必须暂缓上市,重新核定股价等关键要素。

我估摸着就目前的情况,B轮及以前的投资机构勉强还行,之后各轮的投资机构将会集体扑街。(经济日报评论:少数金融公司改名硬蹭数科概念,妄图游离监管之外。“少数持牌金融控股公司“改名”硬往数字科技等概念“蹭”,想贴上数字科技的标签,难免有妄图游离于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之外的嫌疑,甚至还意图要享受真正科技企业上市才有的“市梦率”高估值、高股价、高融资额。”)

所以,现在唯一的疑问是,马老师到底是演讲之前,还是约谈之后,才知道这份必然早已存在的文件的呢?

H君:

投行兄弟们在写这份风险提示时,大概万万没有想到会这么快“灵验”,更不会想到以这种方式“灵验”。不过今天这事,怎么看都是两败俱伤。蚂蚁就不说了,其实对于极力推进注册制和科创板改革的监管来说,也一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所以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博弈,是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无法想象的。

来源:证监会、资管君、起朱楼宴宾客、数据归集处等由财融圈编辑整理

End

上海厚禄投资尊重版权,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透彻资深人士对蚂蚁集团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