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育人网络开展社区教育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的关工委社区教育实践
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中心邓世碧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关工委曾莉田勇程婷
万盛经开区位于重庆南部,渝黔交界之处,曾是重要的煤炭产区,年设立南桐矿区,年更名为万盛区;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万盛区和綦江县,设立重庆市綦江区、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万盛经开区”)。年4月起,万盛经开区由重庆市委、市*府直接管理,履行区县一级*委、*府职能,具备“经开区+行*区”体制特点。当地人口老龄化程度非常高,而且近年来经历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转型,煤炭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历史最高的72%下降到5%。因为原来的居民不少是矿工家庭,经济转型后,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较多,留守儿童和“隔代家长”现象引起重视。①这些因素从根本上影响着当地社区教育的对象和方法。为数众多的老年人,既是需要关爱的对象,也是重要的社区人力资源;而“将老年人与少年儿童关联在一起”也就成为重要的社区工作方法,留守儿童成为社区关爱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虽然整体的经济状况仍然不太乐观,但是当地公共预算支出当中,教育支出占比达到15.58%,表明当地*府对于教育非常重视——社区教育也因之受益。②
万盛经开区的社区教育(一)组织架构
年4月,经历了短暂的合区调整之后的万盛重新具备了“经开区+行*区”的体制,区*工委、区管委会将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一个重点来推动,着手重建并完善了万盛经开区的关工委体系。由*工委副书记担任关工委主任,原*协主席、管委会原巡视员、原法院院长担任常务副主任,组织部、宣传部、老干局、教育局等在职领导担任副主任,区关工委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并核定了一名在编事业单位人员专职负责全区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区关工委下设了组织组、文艺宣传队、法制教育队、科技教育队和关爱帮扶队5个工作组队,分工合作推进全区的关爱教育工作。5个组队中的“组织组”负责广泛发动离退休老同志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壮大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推进关工委组织体系建设。
目前,万盛经开区关工委组织几乎达到了所有部门、街/镇、学校、社区/村的全覆盖,共有个基层组织,其中部门关工委45个、街/镇关工委10个、学校关工委28个、社区/村关工委92个、企业关工委8个。年1月,组队增至7个,增设了“思想道德教育队”和“家庭教育辅导队”,原“组织组”也因为基本完成了组织建设任务而进行了工作内容的调整,更名为“综合组”,以调研基层、“五老”培训、先进“五老”宣传、典型经验宣传等为主要工作。原“文艺宣传队”更名为“文艺辅导队”,更加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辅导。新增的“家庭教育辅导队”以贯彻落实《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为宗旨,指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明确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各级关工委组织和七大组队,成为目前万盛经开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
在完善关工委体系的同时,社区的关爱教育平台,即“儿童之家”也逐步建立起来。“儿童之家”主要由所在社区的“五老”团队负责组织和维护,模拟工作室的形式运营,免费向社区少年儿童提供服务,有代表性的如八〇一社区的“杜老师工作室”、新房社区的“爱心爷爷课堂”等。这些“儿童之家”,有的是通过调整原有组织的工作内容转变而成——如新田社区的“傅婆婆暖心室”成立于年1月,于当年10月开始将主要功能从“社区调解”转为“关爱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更多则是逐步新建的,如堡堂社区的“堡堂儿童乐园”根据地方艺术特色确定以“儿童版画”课程为特色,于年设立。自年发展至今,区域内成熟的关爱教育平台覆盖率已接近50%,即92个社区/村当中,40余个社区/村都建立了“有特色的、有固定师资的、有固定场地的、有计划的”关爱教育平台——其他的社区/村也或多或少有相关活动,只是不如这40余个社区/村成体系。③
(二)工作方式1.基本状况论及工作方式,首先就是人员、经费、阵地、活动类型等几个方面。人员方面,万盛经开区的社区教育队伍是专职与兼职人员互补的,且以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万盛经开区关工委目前有3名在编的事业单位人员,分工合作,推进全区的关工委工作,但主要力量还是兼职从事关工委体系工作的各类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各级、各类关工委组织的主任,每个社区配备的关工委“专干”。关工委主任一般由在职*组织书记兼任,社区“专干”则由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兼任。“社区关爱教育志愿者”队伍具体实施各社区中的关爱教育活动,这一队伍汇聚了“五老”、在职教师、机关干部、本地大学生、高校大学生等不同的力量,总人数超过人,其中活跃的“五老”志愿者有余人。④
从经费来说,目前,万盛经开区的社区教育经费主要有五个来源:一是各街/镇配套的关心下一代工作经费,二是区财*预算的关工委活动经费,三是部门对口支援特定社区的经费(关于这点,将在后文进一步论及),四是“蚂蚁金服”等社会组织给予的资助,五是区域内企/事业单位提供的资助。后面三种都是偶发的,不属于稳定的经费来源。
至于阵地,前一部分已有论及,主要就是社区“儿童之家”。一般是在社区服务中心留出一定的场地,为“五老”团队办公和开展教学活动用。在某些街/镇也有相关的教学和活动场所,还有的活动则是依托辖区学校,在学校中开展。但是总体而言,社区“儿童之家”才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关爱教育阵地。
就活动类型而言,以社区“儿童之家”为阵地,各社区根据自己的特色建设了“四点半课堂”“周末课堂”“假日学校”“节假日关爱家园”等几种主要的社区教育类型,有的社区兼有几种类型,有的则重点发展其中一种或者两种。这些活动一般以社区/村为界限,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