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首场新闻发布会重庆市检察机关
TUhjnbcbe - 2021/4/14 16:25:00

1月25日上午

重庆市检察院召开

年首场新闻发布会

向18家中央驻渝媒体

和各省级新闻媒体专题通报

年司法为民十大亮点

年,重庆市检察机关全面贯彻*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重庆市委和最高检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人民群众美好法治需要充分履职,加大司法为民力度,健全司法为民机制,提升司法为民品质,致力于增强人民安全感,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做好“司法为民”这篇大文章。年,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检察机关司法公信力、队伍满意度分别为95.48分和95.31分,比年分别上升0.95分和0.98分。

司法为民亮点一

服务非公

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年,市检察院强化主动服务的意识,召开全市检察机关服务非公经济发展座谈会,坚持问计于企、问需与民,先后出台了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12条意见”、服务保障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15条意见”,会同市工商联出台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18条意见”,构筑起以保护产权为核心、营造公平有序营商环境为重点的服务非公经济发展制度体系。

坚持依法保护、平等保护、全面保护原则,加强对非公企业产权司法保护,严惩侵害非公企业及经营管理者合法权益的犯罪,突出惩治影响非公企业公平竞争、创新创业、做大做强的犯罪,运用司法手段激发社会创新动力、创新潜力和创新活力。全年共起诉侵害国有企业、非公有制权益等犯罪人,起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泄露内幕信息等犯罪人。

坚持依法办案与保护企业并重,慎重选择办案时机,灵活采取办案方式,审慎采取强制措施,减少对涉案企业正常经营的不利影响,坚决防止“办了案子、垮了厂子”。九龙坡区检察院依法审慎对涉嫌单位行贿犯罪的民营企业负责人李某取保候审,并建立与涉案企业的沟通协调机制,尽量避免调查取证对正常运营的不利影响,帮助民企渡过难关,保住了总投资90亿元、可吸纳上万人就业的重大项目。

司法为民亮点二

环保检察

守护重庆大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加大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的打击和监督力度,是检察机关保障人民群众享有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具体体现。

市检察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环保检察工作。

◆一是依法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

充分发挥刑事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作用,与公安机关共同构建联合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机制。积极参与全市环境监管执法“零容忍、出重拳”专项行动,开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保护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守护重庆大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全年共建议行*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余人,起诉污染环境、盗伐滥伐林木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余人,向环保、林业、渔*等部门提出生态修复检察建议22份。

◆二是建立生态环境司法修复机制。

实行环保刑事案件跨区域集中管辖机制,万州、渝北、涪陵、江津、黔江等地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司法修复机制,通过在荒山上建立生态修复示范林,统一组织犯罪嫌疑人补植林木、放养鱼苗等方式,唤醒社会环保意识。巫溪县检察院在该县林业局设立派驻林业生态保护检察室。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起诉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案件件人,督促名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嫌疑人补植林木约25万余株,放养鱼苗万余尾。

司法为民亮点三

服务脱贫攻坚

保障扶贫资金和*策惠及于民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年,重庆市检察机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惩防发生在群众身边、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职务犯罪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开展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行动,立案查办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惠农扶贫资金的职务犯罪人。

市检察院会同市扶贫办研发并深度应用扶贫项目资金数据共享信息系统,运用“大数据”为贫困群众的“救命钱”“站岗放哨”,推行了惠农扶贫领域精准预防“阳光卡”制度,实现了对扶贫资金“最后一公里”的精准监督。巫溪县检察院运用大数据分析,从一起不到2万元的举报线索中,查处了一批贪渎交织、以串案带窝案的典型案件。

市检察院按照市委深化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组织14个深度贫困区县的检察院专题研究精准服务深化脱贫攻坚的工作措施,并专门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司法为民亮点四

公益诉讼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检察官联合会的贺信中指出,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肩负着重要责任。年10月,市委书记陈敏尔对开展公益诉讼工作作出批示,要求扎实有序实施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为落实陈敏尔书记的批示要求,年12月,市委办公厅、市*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站在*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支持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工作。

自年7月全国检察机关全面开展公益诉讼工作以来,重庆市检察机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市委工作要求,把公益诉讼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工作衔接,促进防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等领域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据统计,年7月至12月,全市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余件,办理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案件余件,收到行*机关回复65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1件。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支持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起诉湖北建始县一矿业公司污染重庆巫山县千丈岩水库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环境公益诉讼十大典型案例”。

司法为民亮点五

虚假诉讼监督

让当事人权益得到真保障

近年来,不少虚假诉讼披着“合法外衣”大行其道,影响恶劣。*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大对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无理缠诉行为的惩治力度。刑法修正案(九)则将虚假诉讼正式入罪。

市检察院按照最高检部署要求,加强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虚假诉讼案件的监督,依靠上下联动一体化办案、全方位挖掘案件线索、建章立制提高监督水平,有效制裁虚假诉讼,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年3月,市检察院与市高级法院、市公安局联合出台《关于在查处虚假诉讼中加强配合与协作的指导意见》,建立防范和查处虚假诉讼联席会议制度,并积极构建信息互通平台,加强对虚假诉讼的预警和研判,使“假官司”得到真纠正、当事人权益得到真保障。

据统计,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监督虚假诉讼案件余件。铜梁区检察院办理的刘大敏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虚假诉讼监督优秀案件”。

司法为民亮点六

认罪认罚改革试点

减轻当事人的诉累

刑事案件认罪认罚制度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可以依法从宽处理,并通过速裁程序和简易程序来迅速完成庭审工作。该制度试点工作自年1月在我市全面铺开。

为深入推进该项工作,市检察院制定了《重庆市检察机关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实施细则》,从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出席法庭、未成年人认罪认罚案件办理等8个方面,进一步规范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实行侦查机关相对集中移送审查起诉、检察机关相对集中起诉、法院相对集中审理“三集中”工作机制。同时,市检察院还出台《检察官办理认罪认罚案件权力清单》,对检察官办理公诉案件的10项具体权限进行了调整。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以来,司法效率得到了提升。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对10余件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占同期办结刑事案件的50%以上,提高了诉讼效率、节约了司法成本。

司法为民亮点七

“莎姐”大普法

让法律融入百姓的“生活圈”

“莎姐”工作是具有重庆特色的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品牌。

年,为落实*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的要求,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升级打造“莎姐”品牌,市检察院在全市三级检察机关部署开展了“宣讲十九大·莎姐大普法”活动,将“莎姐”由过去的主要面向未成年人普法,拓展为面向全社会各个层面的普法,并会同教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开展法治巡讲,让“莎姐”普法走出“法律圈”,融入百姓“生活圈”。

目前,全市检察机关启动了自上而下的“‘莎姐’大普法”活动,组织各业务条线的检察干警和社会普法志愿者,以“莎姐”的名义开展送法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乡镇、进特定群体等“法律六进”活动。此项活动立足于针对不同的群体,运用不同的载体和方法,结合办案实际面向最广大的基层群众,活动历时四年,贯穿七五普法始终。同时,市检察院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首场新闻发布会重庆市检察机关